628健康网-优质健康、养生、生活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专题 地图
首页 中药

铜绿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铜绿 (《纲目》) 【异名】铜青(《抱朴子》)。 【来源】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 【制法】取铜器久置潮湿处,或用醋喷在铜器上,其表面产生青绿色的铜锈,刮取...

铜绿
(《纲目》)

【异名】铜青(《抱朴子》)。

【来源】为铜器表面经二氧化碳或醋酸作用后生成的绿色锈衣。

【制法】取铜器久置潮湿处,或用醋喷在铜器上,其表面产生青绿色的铜锈,刮取后,干燥之。

【药材】为翠绿色粉末,质松。无臭,味微涩。燃烧之现绿色火焰。

此外,尚有一种加工铜绿,系用铜绿粉或绿青(即天然产的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扁,切成块状,喷以高梁酒,使表面产生绿色而成。药材呈长方形块状,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5毫米。外表绿色,里面土黄色或淡绿色。质硬而脆。无臭,无味。

【化学成分】为铜氧化生成的碱式碳酸铜或天然的孔雀石,主含碱式碳酸铜。

【性味】酸涩,平,有毒。

①《药对》:"寒。"

②《嘉祐本草》:"平,微毒。"

③《本草经疏》:"酸苦涩,微寒。"

【归经】入肝、胆经。

①《纲目》:"入肝、胆。"

②《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

【功用主治】退翳,去腐,敛疮,杀虫,吐风痰。治目翳,烂弦风眼,疽、痔恶疮,喉痹,牙疳,臁疮,顽癣,风痰卒中。

①《药对》:"主风烂泪出。"

②《本草拾遗》:"明目,去肤赤;合金疮,止血。"

③《嘉钓本草》:"治妇人血气心痛。"

④《纲目》:"治恶疮,疳疮,吐风痰,杀虫。"

⑤《本经逢严》:"为散疔喉痹牙疳,醋调揩腋下治狐臭,姜汁调点烂弦风眼。"

⑥《玉楸药解》:"疗痔瘘,生发,点痣。"

⑦《会约医镜》:"脚指缝中流水痒痛,敷之。"

【用法与用量】外用: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3~5分。

【宜忌】体弱血虚者忌服。不可多服,多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血痢、痉挛等证,严重的可致虚脱。

①《本草经疏》:"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血虚少者非所宜用。"

②《本草汇言》:"多服、常服,有燥耗津液、枯损血气之患。"

【选方】①治眼生肤翳垂珠管:铜青一两,细墨半两。上二味含研为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用一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以铜箸点之。(《圣济总录》铜青丸)

②治烂弦风眼:铜青。水调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卫生易简方》)

③治风眩赤跟:铜青黑豆大一块,防风一寸许,杏仁二粒(去尖,不去皮)。上各细切,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洗之。如痛者,加当归数片。(《奇效良方》铜青汤)

④治痈疽肿毒,脓头不出:铜青一钱(为末),沥青一两,麻油二钱。先将油熬滚,入沥青熔化,再入铜青末搅匀,用单油纸摊贴毒上,脓头即出,后换长肉膏贴之。(《窦氏外科方》)

⑤治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分。为末,擦之。(《秘传经验方》)

⑥治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分。研敷之。(《纲目》)

⑦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铜绿五分,腰黄一钱,冰片七厘五毫。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或口碎,吹之。(《囊秘喉书》铜绿散)

⑧治舌上生疮:铜绿、铅白霜。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撒舌上。(《杨氏家藏方》绿云散)

⑨治臁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亦治杨梅疮及虫咬。(《卫生杂兴》)

⑩治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干。或加白矾等分,研撒。(《简便单方》)

⑾治百虫入耳:生油调铜绿滴入。(《卫生家宝方》)

⑿治众蛇毒:铜青敷疮上。(《千金方》)

⒀治痰涎壅盛,卒中不语:铜绿二两,净洗,于乳钵内研细,以水化去石,澄清,慢火熬令干,再研匀,入麝香一分,同研,以糯米和丸,如弹子大,阴干。如卒中者,每丸作二服,用薄荷酒研下。瘫缓一切风,用朱砂酒研化下,候吐涎出沫青碧色,泻下恶物。(《经验方》碧琳丹)

⒁治小儿痰涎潮盛:铜绿不计分两,研细如粉,用醋面糊和丸如鸡头大。每有中者,才觉便用薄荷酒磨下一丸,须臾便吐,其涎如胶,令人以手拔之。(《经验方》绿云丹)

【名家论述】①《纲目》:"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肝胆之病也。"

②《本草经疏》:"铜青,《本经》气平无毒,然观今人用入吐风痰药,应是酸苦涩之味,而气则微寒也。酸入肝而主敛,故能止血、合金疮。风热入肝经则目生肤翳息肉,或赤烂泪出,苦寒能除风热,则所苦去而目自明矣。《本经》又主妇人血气心痛者,盖苦能泄结,而平则又兼辛散之义也。""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虚血少者,非所宜也。"

    文章标签:
    相关推荐
    • 铜钱麻黄

      铜钱麻黄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来源】为豆科植物中国宿苞豆的根。 【植物形态】中国宿苞豆 攀援灌木。茎细弱,被白...

    • 铜罗伞

      铜罗伞 (《广西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胡豆、岩藤、杨桃叶罗伞。 【来源】为豆科植物庭藤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庭...

    • 秃疮花

      秃疮花 (《陕西中草药》) 【异名】秃子花(《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秃疮花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秃疮...

    • 通城虎

      通城虎 (《广西中草药》) 【异名】五虎通城、定心草(《广西中草药》),一点血(《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来源】为马兜...

    • 赤芍药

      赤芍药 (《本草经集注》) 【异名】木芍药(崔豹《古今注》),红芍药(《圣济总录》),赤芍(《药品化义》),臭牡丹根(《青海...

    • 天脚板

      天脚板 (《峨嵋药植》)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桃叶珊瑚的叶。 【植物形态】桃叶珊瑚(《汝南圃史》),又名:植楠树(《质...

    • 点头菊

      点头菊 (《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点头菊的全草。 【植物形态】点头菊 多年生草本,高约35厘米。根茎短,...

    • 獭肉

      獭肉 (《别录》) 【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肉,动物形态详"獭肝"条。 【性味】甘咸,寒。 ①《食疗本草》:"性寒,无毒。...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铜钱麻黄 下一篇:暂无

    相关分类

    热门资讯

    皖ICP备202300751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