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
(《食疗本草》)
【异名】?(《诗经》),扬令、黄颊鱼、黄?鱼(陆玑《诗疏》),黄鱼(《医学入门》),黄樱(《医林纂要》),黄骨鱼(《本草求原》),黄刺鱼(《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为蹁科动物黄颡鱼的肉或全体。
【动物形态】黄颡鱼
体长约20厘米以上,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不突出,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颌及口盖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眼间距隆起。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末端可延至胸鳍基部,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鳃孔大。全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Ⅰ,6~7,位于胸鳍的后上方与腹鳍的前上方,有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Ⅰ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条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并与之相对。尾鳍分叉。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体侧有宽而长的黑色断纹;腹部为淡黄色,尾鳍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白天栖于湖水底层,夜则浮于水面觅食。产卵期一般在4~5月间。分布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本动物的颊骨(黄颡鱼颊骨)、皮肤分泌的粘液(黄颡鱼涎)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平。
①《日用本草》:"甘,平,有小毒。"
②《东医宝鉴》:"性子,味甘,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用主治】利小便,消水肿,敷瘰疬。
①陶弘景:"醒酒。"
②《日用本草》:"祛风。"
③《纲目》:"煮食消水肿,利小便;烧灰,治瘰疬久溃不收敛及诸恶疮。"
④姚可成《食物本草》:"主益脾胃和五脏,发小儿痘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宜忌】①《日用本草》:"发风动气,发疮疥,病人尤忌食之。"
②《纲目》:"反荆芥。"
【选方】①治水气浮肿:黄颡三尾,绿豆一合,大蒜三瓣。水煮烂,去鱼食豆,以汁调商陆末一钱服。(《医林集要》)
②治瘰疬不问破与未破:黄颡鱼破开,入蓖麻子二、三十个在肚内,以绵缚定,于厕坑内放,冬三月,春、秋二月,夏一月,取出,洗净,用黄泥固济,文武火煨带性,烂研末,香油调敷。(《普济方》)
黄颡鱼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黄颡鱼 (《食疗本草》) 【异名】?(《诗经》),扬令、黄颊鱼、黄?鱼(陆玑《诗疏》),黄鱼(《医学入门》),黄樱(《医林纂要》),黄骨鱼(《本草求原》),黄刺鱼(《随息居饮食谱》)。 【来源】...
相关推荐
-
黄秋葵叶
黄秋葵叶 (《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刚毛黄秋葵的叶。植物形态详"黄秋葵根"条。 【性味】①《贵州草药》...
-
黄颡鱼颊骨
黄颡鱼颊骨 (《纲目》) 【来源】为蹁科动物黄颡鱼的颊骨,动物形态详"黄颡鱼"条。 【功用主治】《普济方》:"治喉痹,黄...
-
黄珠子草
黄珠子草 (《广西中药志》) 【异名】珍珠草、鱼骨草、日开夜闭(《南宁市药物志》),地珍珠、假芋(《广西药植名录》)。...
-
黄鳝藤根
黄鳝藤根 (《福建中草药》) 【异名】熊柳根(《福建民间草药》),铁包金、土黄耆(《闽东本草》)。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多...
-
河豚
河豚 (《日华子本草》) 【异名】赤鲑(《山海经》),鯸鮧鱼(《金匮要略》),鯸鲐(《吴都赋》),鲑鱼(《山海经》郭璞传),鹕...
-
大飞扬草
大飞扬草 (《岭南采药录》) 【异名】大飞羊(《生草药性备要》),飞扬、神仙对坐草、节节花、大号乳仔草、蚝刈草、猫仔癀...
-
淡豆豉
淡豆豉 (《本草汇言》) 【异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植物...
-
地白草
地白草 (《开宝本草》) 【异名】七星莲(《植物名实图考》),天芥菜草、白菜仔、鸡疴粘草(《福建民间草药》),黄瓜草(《广...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黄秋葵叶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