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健康网-优质健康、养生、生活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专题 地图
首页 中药

淡豆豉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淡豆豉 (《本草汇言》) 【异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

淡豆豉
(《本草汇言》)

【异名】香豉(《伤寒论》),淡豉(《纲目》)。

【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经蒸罨加工而成。植物形态详"黑大豆"条。

【制法】取桑叶、青蒿加水煎汤,过滤,取药汤与洗净的黑大豆拌匀,俟汤吸尽后,置笼内蒸透,取出略凉,再置容器内,上盖煎过的桑叶、青蒿渣,闷至发酵生黄衣为度,取出,晒干即得。(每黑大豆100斤,用桑叶4斤、青蒿7斤)

《纲目》:"造淡豉法,用黑大豆二三斗,六月内淘净,水浸一宿,沥干蒸熟,取出摊席上,候微温,蒿覆。每三日一看,候黄衣上遍,不可太过。取晒簸净,以水拌干湿得所,以汁出指间为准,安瓮中,筑实。桑叶盖,厚三寸,密封泥,于日中晒七日,取出,曝一时,又以水拌入瓮。如此七次,再蒸过,摊去火气,瓮收筑封即成。"

淡豉制法,除上述加工法而外,尚有以其它药物如辣蓼、佩兰、苏叶、藿香、麻黄、青蒿、羌活、柴胡、白芷、川芎、葛根、赤芍、桔梗、甘草等,或煎取药汁,用以煮豆;或将药物研成粉末同煮熟的大豆拌和,然后闷置发酵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药材】干燥品呈椭圆形,略扁,长0.5~1厘米,宽3~6毫米。外皮黑色,微有纵横不整的皱折,上有黄灰色膜状物。外皮多松泡,有的已脱落,露出棕色种仁。质脆,易破碎,断面色较浅。有霉臭,昧甘。以色黑、附有膜状物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性味】苦,寒。

①《别录》:"味苦,寒,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苦甘,寒,涩,无毒。"

③《珍珠囊》:"苦咸。"

【归经】入肺、胃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②《本草经解》:"入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手少阳三焦经。"

③《要药分剂》:"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解表,除烦,宣郁,解毒。治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①《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②《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④《珍珠囊》:"去心中懊?,伤寒头痛,烦躁。"

⑤《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⑥《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⑦《会约医镜》:"安胎孕。"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剂。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宜忌】①《药性论》:"得醯良。"

②《本草经疏》:"凡伤寒传入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

【选方】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名家论述】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料,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淡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迭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懊?,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属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电。盖烦者阳盛,躁者闭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阻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懊?。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文章标签:
    相关推荐
    • 大叶紫珠-紫珠叶

      紫珠叶 FoliumCallicarpaaeMacrophyllae (英)BigleafBeautyberryLeaf 【别名】 大风叶、白狗肠、大叶紫珠。 【来源】 为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

    • 淡味当药

      淡味当药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异名】苦草、小方杆、乌金散。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当药的全草。 【植物形态】当药...

    • 大夜关门

      大夜关门 (《贵州草药》) 【异名】关门草、羊蹄风、猪腰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多脉叶羊蹄甲的叶. 【植物形态】多脉叶...

    • 当归藤

      当归藤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大力王、筛其世(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虎尾草(《云南思茅中草药...

    • 皋芦

      皋芦 (《本草拾遗》) 【异名】过罗、拘罗、物罗(《南越志》),瓜芦(陶弘景),苦剖(《南越笔记》)。 【来源】为山茶科植物...

    • 慈竹根

      慈竹根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根茎。植物形态详"慈竹叶"条。 【功用主治】下乳。 【用法与...

    • 金花菜

      金花菜 (《贵州草药》) 【来源】为豆科植物细叶百脉根的全草。 【植物形态】细叶百脉根 多年生草本,高12~30厘米。茎丛...

    • 黑面叶

      黑面叶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异名】黑面神、狗脚利(《生草药性备要》),蚊惊树(《岭南杂记》),夜兰(《粤语》...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大叶紫珠-紫珠叶 下一篇:暂无

    相关分类

    热门资讯

    皖ICP备202300751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