饴糖
(《本草经集注》)
【异名】饧(《方言》),胶饴(陶弘景),饧糖(孟诜),软糖(《蜀本草》)。
【来源】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药材】饴糖有软、硬之分,软者为黄褐色浓稠液体,粘性很大;硬者系软饴糖经搅拌,混入空气后凝固而成,为多孔之黄白色糖饼。味甘,药用以秋饴糖为佳。
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本草蒙筌》:"味甘苦。"
③《纲目》:"甘,大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③《本草汇言》:"入足阳明、太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缓中,补虚,生津,润燥。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
①《别录》:"主补虚乏,止渴,去血。"
②《千金食治》:"补虚冷,益气力,止肠鸣、咽痛,除唾血,却咳嗽。"
③孟诜:"补虚止渴,健脾胃气,去留血,补中。"
④《日华子本草》:"益气力,消痰止嗽,并润五脏。"
⑤《圣惠方》:"解乌头、天雄、附子毒。"
⑥《本草蒙筌》:"和脾,润肺,止渴,消痰。治喉箝鱼骨,疗误吞钱环。"
⑦《本草汇言》:"治中焦营气暴伤,眩晕,消渴,消中,怔忡烦乱。"
⑨《长沙药解》:"补脾精,化胃气,生津,养血,缓里急,止腹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烊化冲入汤药中,1~2两;熬膏或入丸剂。
【宜忌】湿热内郁,中满吐逆忌服。
①《品汇精要》:"中满不宜用,呕家勿用。"
②《纲目》:"秘结、牙露、赤目、疳病者,切宜忌之。"
【选方】①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②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蜀椒二合(炒,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气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③治卒得咳嗽:饴糖六两,干姜六两(末之),豉二两。先以水一升,煮豉三沸,去滓,纳饴糖,消,纳干姜,分为三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伤寒大毒嗽:怡糖于蔓菁、薤汁中煎一沸,顿服之。(《食疗本草》)
⑤治咸哮喘嗽:胶饴拌轻粉,熬焦为丸,噙化。(《本经逢原》)
⑥治大人小儿顿咳不止:白萝卜捣汁一碗,饴糖五钱。蒸化,乘热缓缓呷之。(《本草汇言》)
⑦治大便干结不通:饴糖拈成指头大,用香油涂拌绿矾末,塞谷道内。(《本草汇言》)
⑧治胎坠不安:饴糖五钱,以砂仁泡汤化服。(《本草汇言》)
⑨治诸鱼骨哽在喉中:饴糖不拘多少,为丸如鸡子黄大,吞之,又渐作大丸,再吞。(《圣济总录》饴糖丸)
⑩治误吞银环及钗者: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古今录验方》)
⑾治误吞稻芒:白饧频食。(《简便单方》)
⑿服药过剂闷乱者:饴糖食之。(《千金方》)
【名家论述】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②《纲目》:"甘属土,肾病毋多食甘。甘伤肾,肾痛而齿落,皆指此类也。"
③《本草经疏》:"饴糖,甘入脾,而米麦皆养脾胃之物,故主补虚乏,仲景建中汤用之是也。肺胃有火则发渴,火上炎,迫血妄行则吐血,甘能缓火之标,则火下降而渴自止,血自去也。"
④《药征续编》:"胶饴之功,盖似甘草及蜜,故能缓诸急。考征小建中汤证曰腹中急痛,又曰里急,又曰妇人腹中痛。大建中汤证曰上下痛而不可触近。黄芪建中汤证曰里急。依此三方,则胶饴能治里急,夫腹中急痛,腹中痛,岂非里急矣乎。"
⑤《本经疏证》:"人身一天地也,嘘故纳新,环周不休,气之道也;十二经脉,十五大络,血之道也。其资皆禀于脾,则虚乏者,不可谓非脾气不给矣。脾气不给,参、芪、术、草皆能资助之,此独何借于饴糖?夫《别录》补虚乏巳下,遂继之以止渴、去血。则芪、术者,皆与渴无干,且术能去湿,不能滋燥,芪能充外,不能充内,参、草能充内,且滋燥矣,又与血无干,以是见此虚此乏,断非参、芪、术、草所能补矣。虽然,虚乏而气不能行且渴者固多,又何以知有当去不去之血。夫仲景用饴糖,多在建中汤,建中汤证多有腹痛,此血当行不行之验也。是故饴糖非能去瘀血也,能治血当行不行为腹痛者耳。故《伤寒》、《金匮》用建中处甚多,然止云治腹痛,不云下瘀血。"
饴糖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饴糖 (《本草经集注》) 【异名】饧(《方言》),胶饴(陶弘景),饧糖(孟诜),软糖(《蜀本草》)。 【来源】为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 【药材】饴糖有软...
相关推荐
-
蹼鱼尾
蹼鱼尾 (《纲目》) 【来源】为鲇鱼科动物鲇鱼的尾部。动物形态详"蹼鱼"条。 【功用主治】《纲目》:"治口眼歪斜,活鲇切...
-
?依
?依 (《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酸多李皮、多衣。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依的茎皮及叶。 【植物形态】?依 常绿乔木,高...
-
叶象花
叶象花 (《文山中草药》)) 【异名】草本一品红(《海南植物志》),一品红(《文山中草药》)。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猩猩草...
-
夜交藤
夜交藤 (《本经逢原》) 【异名】棋藤(《南京民间药草》),首乌藤(《江苏植药志》)。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藤茎或带...
-
南鹤虱
【中文名】:南鹤虱 【类别】:果实类 【英文名】:WildCarrotFruit 【别名】:虱子草、野胡萝卜子。 【来源】:为伞形科植...
-
蔷薇叶
蔷薇叶 (《纲目》)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的叶。植物形态详"蔷薇花"条。 【功用主治】《南宁市药物志》:"捣烂外...
-
慕荷
慕荷 (《四川中药志》) 【异名】黄药子、索骨丹、老汉求(《陕西中药志》),猪屎七、秤杆七、老蛇盘、天蓬伞、红苕七、麻...
-
乌药花
乌药花 (《滇南本草》)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花。植物形态详"滇常山"条。 【功用主治】治妇人红崩,水煎,点...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蹼鱼尾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