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子
(《本经》)
【异名】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
【动物形态】石龙子
全长约21厘米。周身被有覆瓦状排列的角质细鳞,鳞下分布骨片;鳞片质薄,光滑,鳞列24~26行。吻端圆凸,鼻孔1对,鼻后鳞缺如;眼分列于头部两侧,眼间距宽;舌短,稍分叉。体背面粘土色,一般有3条纵走的淡灰色线;鳞片周缘淡灰色,因而呈现网状斑纹。四肢发达,前肢5指,后肢5趾,指、趾端均有钩爪。尾细长,末端尖锐,易断,断后能再生。
栖于山野草丛中,爬行迅速。分布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
石龙子种类很多,分布较广的尚有蓝尾石龙子(长江流域以南)、铜石龙子(华南、华中)等。
【性味】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有小毒。"
③《本经逢原》:"咸,温,小毒。"
【功用主治】破结,行水。治小便不利,石淋,恶疮瘰疬,臁疮。
①《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②《纲目》:"消水饮阴癀,滑窍破血。"
③《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④《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烧存性,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或研末调敷。
【宜忌】①《本草经集注》:"恶硫黄、斑苗(蝥)、无夷。"
②《纲目》:"娠妇忌用。"
【选方】①治小儿颓:蜥蜴一枚,烧灰,末,以酒服之。(《备急方》)
②治诸瘘不愈:蜥蜴(炙)三枚,地胆(炒)三十枚,斑蝥(炒)四十枚。为末,蜜丸小豆大。每服二丸,白汤下。(《刘涓子鬼遗方》)
③治久年不愈的臁疮,九子烂疡及一切无名肿毒:石龙子、壁虎、千脚虫、滚山珠、娱蚣虫、铧头尖蛇等分。熬膏外用,或泡桐油外搽。(《四川中药志》)
石龙子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石龙子 (《本经》) 【异名】蜥蜴(《本经》),山龙子、守宫、石蜴(《别录》),泉龙(《春秋繁露》注),猪婆蛇(《纲目》),五寸棍(《陆川本草》),四脚蛇(《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石龙子...
相关推荐
-
石帆
石帆 (《本草拾遗》) 【异名】海团扇(《动物学大辞典》)。 【来源】为柳珊瑚科动物柳珊瑚的石灰质骨胳。 【动物形态】柳...
-
石柑子
石柑子 (《四川中药志》) 【异名】石气柑、柑子菌芋(《分类草药性》),石蒲藤(《岭南大学校园植物名录》),巴岩香、青蒲...
-
石防风
石防风 (《本草图经》) 【异名】珊瑚菜(《纲目》),山葖(《安徽通志》)。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的根。 【植物形态...
-
石瓜子莲
石瓜子莲 (《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石生越橘的枝叶。 【植物形态】石生越橘 常绿灌木,高50~150厘米。...
-
枇杷木白皮
枇杷木白皮 (《本草图经》)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茎干的韧皮部。植物形态详"枇杷"条。 【功用主治】①《千金食治》...
-
山芭蕉子
山芭蕉子 (《南宁市药物志》) 【来源】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种子。 【植物形态】野蕉 多年生粗壮草本。茎直立,高2~3米,...
-
菊花参
菊花参 (《滇南本草》) 【异名】金钱参、一颗松(《滇南本草》),半边钱(《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肉...
-
湖北贝母
湖北贝母 BulbusFritillariaeHepehensis (英)HupehFritillaryBulb 【别名】 窑贝、板贝。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Fritillariahupehens...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石帆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