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
(《别录》)
【异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
【来源】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制法】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牛皮口袋内或其他容器内,不断摇动,使油和乳分开后,取其油脂即成。
《纲目》:"《徘仙神隐》云,造(酥)法,以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锅内,即成酥油。一法以桶盛乳,以木安板,捣半日,焦沫出,撇取,煎去焦皮,即成酥也。凡入药,以微火溶化,滤净用之良。"
【性味】①《别录》:"微寒。"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味甘,微寒,无毒。""牦牛酥,甘,平,无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牦牛酥,入肝、脾、肺、肾、大肠、小肠六经。"
【功用主治】补五脏,益气血,止渴,润燥。治阴虚劳热,肺痿咳嗽,吐血,消渴,便秘,肌肤枯槁,口疮。
①《别录》:"补五脏,利大肠,主口疮。"
②《千金?食治》:"沙牛及白羊酥,除胸中客气,利大小肠,治口疮。""牦牛酥,去诸风湿痹,除热利大便,去宿食。"
③《本草拾遗》:"合诸膏,摩风肿,腕跌血瘀。"
④《日华子本草》:"牛酥,益心肺,止渴、嗽,润毛发,除肺痿、心热并吐血。"
⑤《纲目》:"挲牛、白羊酥,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止急痛,治诸疮,温酒化服。"
⑥《随息居饮食谱》:"润燥充液,滋阴止渴,耐饥,养营清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溶化冲,0.5~1两;或入膏、丸。外用:涂摩。
【宜忌】①《本经逢原》:"脾胃虚滑者禁用。"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虚湿盛者忌之。"
【选方】①治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焙干,炒令黄黑色),酥一鸡子许,大枣七枚。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孟诜《必效方》)
②治气嗽: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酥三合,白蜜三合。以水三升,研滤杏仁,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忌蒜、猪肉,(《延年方》杏仁煎)
③治蜂螫:酥涂之。(《圣惠方》)
④治恶虫咬:酥和盐涂之。(《圣惠方》)
【名家论述】①《本草会编》:"酥、酪、醍醐,大抵性皆润滑,宜于血热枯燥之人,其功亦不甚相远也。"
②《本草经疏》:"凡一切药用酥炙者,取其淘燥,兼能益精髓,补血脉,又有渗入骨肉使骨易糜之功。"
酥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酥 (《别录》) 【异名】苏(《本草经集注》),酪苏(《唐本草》),酥油、马思哥油、白酥油(《饮膳正要》)。 【来源】为牛乳或羊乳经提炼而成的酥油。 【制法】土法加工者,系将鲜乳汁装在...
相关推荐
-
獭肝
獭肝 (《本草经集注》) 【异名】水獭肝(《纲目》)。 【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肝脏。 【动物形态】水獭(《食疗本草》),...
-
粟米泔汁
粟米泔汁 (《唐本草》) 【来源】为淘洗粟米所得的泔水。 【功用主治】①《唐本草》:"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臭泔...
-
酸角
酸角 (《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酸饺(《滇南本草》),酸梅、曼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通血香(《云南中草药选...
-
獭骨
獭骨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骨骼,动物形态详"獭肝"条。 【性味】《别录》:"平。" 【功用主治】①...
-
蓝锡莎菊
蓝锡莎菊 (《云南中草药》) 【异名】苦参(《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菊科植物蓝锡莎菊的根。 【植物形态】蓝锡莎菊...
-
腐巴
腐巴 (《纲目拾遗》) 【异名】锅炙(《药性考》),豆腐锅巴(《慈航活人书》)。 【来源】为煮豆浆时锅底所结之焦巴。 【功...
-
大叶金花草
大叶金花草 (《广西中药志》) 【异名】野黄连、水黄连(《峨媚药植》),牙齿芒(《广州植物志》),擎天蕨(《广西中兽医药植...
-
?草
?草 (《唐本草》) 【异名】勒草、黑草(《别录》),葛?蔓(《唐本草》),葛勒蔓(《蜀本草》),来莓草(《开宝本草》),葛?草...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獭肝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