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
(《本经》)
【异名】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证类本草》),木枞、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木耳
子实体形如人耳,径约10厘米.内面呈暗褐色,平滑;外面淡褐色,密生柔软的短毛。湿润时呈胶质,干燥时带革质。不同大小的子实体簇生一丛,上表面子实层中的担子埋于胶质中,担子分隔,通常由4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有1孢子梗伸出,孢子梗顶端各生1担孢子。
寄生于阴湿、腐朽的树干上。可人工栽培。分布四川、福建、江苏等地。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的木耳呈不规则的块片,多卷缩,表面平滑,黑褐色或紫褐色;底面色较淡。质脆易折断,以水浸泡则膨胀,色泽转淡,呈棕褐色,柔润而微透明,表面有滑润的粘液。气微香。以干燥、朵大、肉厚、无树皮泥沙等杂质者为佳。
产于四川、福建等地。
【性味】甘,平。
①《药性论》:"平。"
②孟诜:"寒,无毒。"
③《饮膳正要》:"苦,寒,有毒。"
④《纲目》:"甘,平,有小毒。"
⑤《本草求原》:"甘,温,小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
①孟诜:"利五脏,宣肠胃气拥毒气。"
②《日用本草》:"治肠癖下血,又凉血。"
③《纲目》:"治痔。"
④《药性切用》:"润燥利肠。"
⑤《随息居饮食谱》:"补气耐饥,活血,治跌仆伤。凡崩淋血痢,痔患肠风,常食可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研末服。
【宜忌】《药性切用》:"大便不实者忌。"
【选方】①治新久泄利: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②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疴痛,心神麻闷:黑木耳一两,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尽,后服其汁,日二服。(《圣惠方》)
③治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好酒调服出汗。(《孙天仁集效方》)
④治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⑤治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漱之,痛止为度。(《海上方》)
【临床应用】用于创面肉芽过剩
取平柔、肥厚而无缺损的木耳,用温开水浸透涨大后,酒精消毒。伤口周围及肉芽用盐水清洗消毒后,将木耳平贴于肉芽上,纱布包扎,3~4天拆开观察1次。治疗2例,均于3天后痊愈。木耳疏松易收缩,吸水性强,能将肉芽中的水份大量吸收,使肉芽开始干萎;加之木耳干燥后,收缩皱凸,给与肉芽均匀压力,使肉芽过剩部分退平,上皮细胞随着向中心生长,伤口易于愈合。
木耳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木耳 (《本经》) 【异名】树鸡(《韩昌黎集》),黑木耳(《圣惠方》),木?(《证类本草》),木枞、木蛾(《纲目》),云耳(《药性切用》),耳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
相关推荐
-
木半夏根
木半夏根 (《四川中药志》) 【异名】牛奶子根(《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木半夏的根或根皮。植物形态详...
-
茉莉花
茉莉花 (《纲目》) 【异名】小南强(《清异录》),柰花(《丹铅杂录》),粑华(《群芳谱》),木梨花(《中国树木分类学》)。...
-
木本胡枝子皮
木本胡枝子皮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豆种植物绿叶胡枝子的茎皮。植物形态详"血人参"条。 【功用主治】《福建民...
-
茉莉花露
茉莉花露 (《纲目拾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花之蒸馏液。植物形态详"茉莉花"条。 【性味】《纲目拾遗》:"味淡...
-
枫香寄生
枫香寄生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
-
臭柏
臭柏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异名】新疆圆柏、双子柏(《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阿尔叉、霍宁-阿尔茨(蒙名)。 【来...
-
壁钱
壁钱 (《本草拾遗》) 【异名】陷蛸(《诗经》),长垧(《尔雅》),想子(《刘子新论》),壁镜、壁虫(《纲目》),壁想(《外科...
-
矮脚枫叶
矮脚枫叶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甘橿的叶。 【植物形态】红叶甘橿,又名:桂子树。 落叶乔木,...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木半夏根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