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
(《纲目拾遗》)
【异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红苕(《广州植物志》),白薯(《岭南草药志》)。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块根。
【植物形态】番薯
多年生蔓状草质藤本,秃净或稍被毛,有乳汁。块根白色、黄色、红色或有紫斑。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截头形至心形,边近全缘,有角或有缺刻,有时指状深裂。聚伞花序,腋生,花数朵生于一粗壮的花序柄上;萼深裂,淡绿色,长约1厘米,先端钝,但有小锐尖;花冠漏斗状,长4~5厘米,5短裂,紫红色或白色;雄蕊5;子房2室,蒴果通常少见。花期冬月。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茎叶(番薯藤)、种子(红苕母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收采,刨出块根,除去泥土。
【性味】甘,平。
①《纲目拾遗》:"甘,平,无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宽肠胃,通便秘。
①《纲目拾遗》:"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白皮白肉者,益肺气生津。煮时加生姜一片,调中与姜枣同功;(同)红花煮食,可理脾血,使不外泄。"
②《本草求原》:"凉血活血,宽肠胃,通便秘,去宿瘀脏毒,舒筋络,止血热渴,产妇最宜。和?鱼、鳢鱼食,调中补虚。"
③《随息居饮食谱》:"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凡渡海注船者,不论生熟,食少许即安。"
④《岭南采药录》:"醋煮服,治全身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生食或煮食。外用:捣敷。
【宜忌】①《纲目拾遗》:"中满者不宜多食,能壅气。"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疫疟痢肿胀等证皆忌之。"
【选方】①治酒湿入脾,因而飧泄者:番薯煨熟食。(《金薯传习录》)
②治湿热黄疸:番薯煮食,其黄自退。(《金薯传习录》)
③治乳疮:白番薯捣烂敷患处,见热即换,连敷数天。(《岭南草药志》)
④治疮毒发炎:生番薯洗净磨烂,敷患处,有消炎去毒生肌之效。(《岭南草药志》)
番薯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番薯 (《纲目拾遗》) 【异名】朱薯(《闽书》),山芋、甘薯(《群芳谱》),红山药(《农政全书》),香薯蓣、红薯(《汲县志》),金薯(《甘薯录》),番茹、土瓜(《纲目拾遗》),地瓜(《闽杂记》...
相关推荐
-
番泻叶
番泻叶 (《饮片新参》) 【异名】旃那叶、泻叶(《药物学大成》),泡竹叶(《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来源】为豆科植...
-
梵天花根
梵天花根 (《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根,植物形态详"焚天花"条。 【性味】甘苦,温。 ①《福建民...
-
繁缕
繁缕 (《本草图经》) 【异名】试(《尔雅》),蘩蒌(《别录》),滋草(《千金食治》),鹅肠菜、鹅儿肠菜(《纲目》),五爪龙...
-
鹅血
鹅血 (《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鸭科动物鹅的血,动物形态详"鹅肉"条。 【性味】《纲目》:"咸,平,微毒。" 【功用主...
-
柠檬桉叶
柠檬桉叶 (《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柠檬桉的叶。 【植物形态】柠檬桉,又名:油桉树、柠檬香桉树、留香久...
-
白背三七
白背三七 (《云南中草药》) 【异名】大肥牛(《广州植物志》),土生地、白仔菜药、散血姜(《广西药植图志》),土田七(《广...
-
瓣蕊唐松草
瓣蕊唐松草 (《河北中药手册》) 【异名】花唐松草、马尾黄连、肾叶唐松草(《河北中药手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瓣...
-
金沸草
金沸草 (《本经》) 【异名】金佛草、白芷胡(《分类草药性》),旋复梗、黄花草(《苏州本产药材》),毛柴胡、黄柴胡(《重庆...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番泻叶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