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异名】砂?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药手册》),地拱(《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
【动物形态】蛟蜻蛉,又名:蚁蛉。
体细长,略似蜻蛉。长约4厘米,黑褐色。头部有大的复眼1对,无单眼;触角1对,呈棍棒状,黑色;口器适于咀嚼。前胸能活动,胸背部有翅2对,膜质,翅脉网状;前翅透明,翅脉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缘纹。胸足3对。腹部细长。幼虫形似蜘蛛,体长约18毫米,体上有黑褐色花纹;头、胸较小,口器咀嚼式,有钳状的颚;无翅,胸足5对,腹部较大。全身有较多的毛。
成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有趋光性。幼虫常居于岩穴下、屋榆下之干燥的砂地上,营盆状的穴,潜伏于穴底,待小昆虫堕入穴中,即行捕食。堕入之昆虫,以蚁为多,故有蚁狮之称。
【采集】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
【性味】辛咸,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毒。"
②《陆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咸,有毒。"
【功用主治】治砂淋,疟疾,疔疮,瘰疬。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瘰窃,初起消散,破烂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窍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汤下。"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退疮管。"
④《陆川本草》:"治小儿风痰,痉挛,砂淋,敷疔疮。"
⑤《四川中药志》:"治瘴块,疟母,大便闭结不通,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捣烂敷。
【选方】①治疟疾:地枯牛十一个。兑酒吞服,在发疟疾前半小时服一次。慢性疟疾,得服一星期。
②治小儿疟疾:地枯牛七个。炒香为末,开水吞下。
③治疔毒:地枯牛七个。以六个捣绒敷疔顶,另一个不捣放疔头上,用布包好。(①方以下出《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④治瘰疬破烂: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许,捶烂敷疮,用膏药盖之。(《生草药性备要》)
⑤治竹木刺及铁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处。(《四川中药志》)
地牯牛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地牯牛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异名】砂?子、倒行狗子、睡虫(《本草拾遗》),沙谷牛(《生草药性备要》),沙牛(《本草求原》),蚁狮(《动物学大辞典》),砂牛虫(《陆川本草》),金沙牛...
相关推荐
-
地胆
地胆 (《本经》) 【异名】妥青(《本经》),杜龙、青虹(《吴普本草》),蛇要,青蟊、青行(《广雅》)。 【来源】为芫青科昆...
-
刀口药
刀口药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白胡子狼毒、大叶一枝箭。 【来源】为菊科植物三花兔耳风的叶。 【植物形态】三...
-
党参―球花党参
【中文名】:党参―球花党参 【类别】:根类 【英文名】:SubglobularflowerAsiabellRoot 【别名】:蛇头党参、臭参、臭药。 【来...
-
倒吊蜡烛
倒吊蜡烛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神仙蜡烛(《广州植物志》),墨柱根、章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
-
刺梨根
刺梨根 (《草木便方》) 【异名】茨藜子根(《天宝本草》),茨藜根(《贵阳民间药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刺梨的根,植...
-
管南香
管南香 (《云南中草药选》) 【异名】大百解薯、圆叶山总管、大总管(《广西中草药》),萝卜防己(《云南中草药选》),青木...
-
党参―川党参
【中文名】:党参―川党参 【类别】:根类 【英文名】:SzechwanAsiabellRoot 【别名】: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 【来源...
-
水泽兰
水泽兰 (《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扯根菜(《救荒本草》),水滓蓝(《天宝本草》),水杨柳(《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地胆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