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地榆
(《滇南本草》)
【异名】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紫地榆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圆锥形,紫色,有较长的须根。叶基生或茎生,叶柄长;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厘米,有小羽状托叶。花1~2朵生于茎顶,红色,径约1.5厘米。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裂,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挂于花柱上。花期夏季。
多生于向阳山坡。分布云南。
【采集】秋末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药材】干燥根表皮暗褐色,内皮紫色,多皱缩纹理,有须根痕。药材多斜切成片,片长约2.5厘米,阔约1~1.5厘米,厚约2~5毫米;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本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产云南。
【性味】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用主治】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钱为末,热烧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汤下。(《滇南本草》)
③治气管炎:紫地榆五钱,陈皮三钱。兑红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赤地榆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赤地榆 (《滇南本草》) 【异名】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 【植物形态】紫地榆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
相关推荐
-
鸱鸺
鸱鸺 (《本草拾遗》) 【异名】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
-
赤豆
赤豆(红豆、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无毒。 【归经】:入心、小肠、肾、膀胱。 【功效】:除热毒,散恶血,消胀...
-
赤茯苓
赤茯苓 (《本草集注》) 【异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
-
匙叶伽蓝菜
匙叶伽蓝菜 (《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 【异名】生川莲(《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白背子草(《广西...
-
金刚刺
金刚刺 (《陕西中草药》) 【异名】金刚藤(《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的根茎。 【植物形态】短梗菝...
-
积雪草
积雪草 (《本经》) 【异名】连钱草(《徐仪药图》),地钱草(《唐本草》),马蹄草(《滇南本草》),老公根、葵蓬菜、崩口碗...
-
稗根苗
稗根苗 (《纲目》)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稗的根和苗叶。 【植物形态】稗(《左传》) 一年生草本,高50~130厘米。秆直立或...
-
鸡骨香
鸡骨香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山豆根、木沉香(《生草药性备要》),土沉香、驳骨消(《岭南采药录》),滚地龙、黄牛...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鸱鸺
下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