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健康网-优质健康、养生、生活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专题 地图
首页 中药

白屈菜

时间:1970-01-01 08:00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中文名】白屈菜(《救荒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地黄连、牛金花(《植物名汇》),土黄连(《东北药植志》),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辽宁经济植物志》),雄黄草(《陕西...

【中文名】白屈菜(《救荒本草》)
【类别】全草类
【异名】地黄连、牛金花(《植物名汇》),土黄连(《东北药植志》),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辽宁经济植物志》),雄黄草(《陕西中药志》),山黄连(《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假黄连(《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小野人血草(《陕西中草药》)。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

白屈菜

【植物形态】白屈菜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锥状,土黄色。茎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细长柔毛,断之有黄色乳汁。叶互生,1~2回单数羽状全裂;基生叶长10~15厘米,全裂片2~5对,不规则深裂,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顶端裂片广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无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花数朵,近伞状排列,苞片小,卵形,长约1.5毫米,花柄丝状,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椭圆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黄色,卵圆形,长约9毫米;雄蕊多数,花丝黄色;雌蕊1,无毛,花柱短。蒴果条状圆柱形,长达3.5厘米。种子多数,卵形,细小,黑褐色。有光泽及网纹。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江西、浙江等地。

白屈菜

本植物的根(白屈菜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花较大,花瓣广卵形,长1.3~1.5厘米。分布东北各地。
【采集】5~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风处干燥。
【化学成分】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碱41%、原阿片碱22%、人血草碱17%、别隐品碱9%、小檗碱5%、白屈菜红碱3%、血根碱1.5%、鹰爪豆碱0.1%,还有羟基白屈菜碱即氧化白屈菜碱、甲氧基白屈菜碱、隐品碱,白屈菜黄碱、白屈菜胺、高白屈菜碱、羟基血根碱即氧化血根碱。除生物碱而外,还含白屈菜酸、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胆碱、甲胺、组胺、酪胺、皂甙、黄酮醇、白屈菜醇,还含强心甙,在开花期的含量最高。
根含生物碱达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黄连碱、刻叶紫堇明碱、白屈菜玉红碱、白屈菜默碱、菠菜甾醇、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118%。
叶含黄酮类1.43%;多量维生素C。维生素C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可达834毫克%,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为231毫克%。
花含黄酮类2.10%。
果实含多量胆碱、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种子含脂肪油40%、黄连碱。发芽的种子含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
【性味】苦辛,微温,有毒。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药》:味苦,性寒,有毒。
【功用主治】镇痛,止咳,利尿解毒。治胃肠疼痛,黄疸,水肿,疥癣疮肿,蛇虫咬伤。
①《中国药植志》:治胃肠疼痛及溃疡。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以生汁涂布之。
②《山西中药志》:下心火,退烧解热,消炎杀菌,镇痛镇静。
③《四川中药志》:治肝硬化,皮肤结核,脚气病,胆囊病及水肿黄疸。
④《陕西中药志》:治毒蛇咬伤,止疼消肿。
⑤《北方常用中草药》:有镇痛,止咳,杀菌,利尿,解疮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腹痛,泻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2钱。外用:捣汁涂。
【选方】①治水肿黄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陆、臭草根,茵陈。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肠胃疼痛:白屈菜、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顽癣:鲜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疮肿: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胃痛,泻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钱,水煎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稻田皮炎,毒虫咬伤,疥癣: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百日咳
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浆,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8毫升,6个月至1岁8~10毫升,1~3岁10~15毫升,3~6岁15~29毫升,6岁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饭前服。单纯型连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疗500例,治愈355例,好转116例,有效率为94.2%。以单纯型效果较好;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药物。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两,加水共煎3次,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疗34例,近期控制7例,显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疗效与煎剂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反之则差,且易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青年扁平疣
取新鲜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处,每日3次,每次5~15分钟,痊愈为止。治疗18例,治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5例结果不明。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如疼痛、瘙痒等。
④用作镇痛解痉剂
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对于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

    文章标签:
      白屈菜,【,中文名,】,白屈菜,《,救荒本草,》,
    相关推荐
    • 芡实根

      芡实根 (《纲目》) 【异名】役菜(《食性本草》)。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根。植物形态详芡实条。 【采集】7月采。 【...

    • 艾实

      艾实,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évl.et Vant.的果实。分布广,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几遍及全国。果实入药,性温...

    • 桑椹酒

      桑椹酒(《纲目》)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同药曲酿成的酒。参见桑椹条。 【制法】《纲目》:用桑椹捣汁煎过,同...

    • 芡实茎

      芡实茎 (《纲目》) 【异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 【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花茎。植物形态详芡实条。...

    • 砂仁壳

      砂仁壳 (《中药志》) 【异名】砂壳(《饮片新参》)。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果壳。植物形态详"砂仁"条。 【药...

    • 豹骨

      豹骨 (《医林纂要》) 【来源】为猫科动物豹的骨胳。 【动物形态】豹,又名:程(《庄子》),失刺孙(《梦溪笔淡》),金钱豹...

    • 唐古特马尿泡

      唐古特马尿泡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异名】马尿泡、羊尿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唐传尕保(藏名)。 【来源】为茄...

    • 柳叶

      柳叶 (《本经》)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叶。植物形态详"柳枝"条。 【采集】春,夏采收。 【化学成分】含4.93%鞣质(干...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上一篇:白沙糖 下一篇:白沙虫药

    相关分类

    热门资讯

    皖ICP备202300751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