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毛菜,中药名。为藜科植物猪毛菜SalsolacollinaPall.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具有平肝潜阳,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猪毛菜资料别名
扎蓬棵、刺蓬、三叉明棵、猪毛缨、叉明棵、猴子毛、蓬子菜、乍蓬棵子。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淡,性凉。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平肝潜阳,润肠通便。
主治
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配伍
1、治高血压头晕、失眠:猪毛菜90g,玉米须45g,蚯蚓15g。水5kg,煎熬至1500ml。每服半小碗,每日服3次。或猪毛菜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服1剂,连续服用。(《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习惯性便秘:猪毛菜60g。煎水代茶。(《安徽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开水泡后代茶饮。
采集加工
夏、秋季开花时割取全草,晒干,除去泥沙,打成捆,备用。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茎自基部分枝,枝互生,伸展,茎、枝绿色,有白色或紫红色条纹,生短硬毛或近于无毛。叶片丝状圆柱形,伸展或微弯曲,长2-5厘米,宽0.5-1.5毫米,生短硬毛,顶端有刺状尖,基部边缘膜质,稍扩展而下延。
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苞片卵形,顶部延伸,有刺状尖,边缘膜质,背部有白色隆脊;小苞片狭披针形,顶端有刺状尖,苞片及小苞片与花序轴紧贴;花被片卵状披针形,膜质,顶端尖,果时变硬,自背面中上部生鸡冠状突起;花被片在突起以上部分,近革质,顶端为膜质,向中央折曲成平面,紧贴果实,有时在中央聚集成小圆锥体;花药长1-1.5毫米;柱头丝状,长为花柱的1.5-2倍。种子横生或斜生。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西藏、河南、山东、江苏等省区。朝鲜、蒙古、苏联、巴基斯坦也有。
生长环境
猪毛菜较耐寒、耐旱、耐盐碱,在碱性砂质土壤上生长最好,野生种常见于村庄附近、路旁、荒地,喜直射较强光照,生长适温为18-25℃。
生长繁殖
猪毛菜用种子繁殖。在无霜期内露地栽培,选微碱性砂质土壤种植,无须多管理即有收获。沿海地区为延长收获时间,已利用大棚进行秋延后、春提早栽培。具体措施如下:
整地作畦:在微碱性砂质土壤上每亩施腐熟有机质肥2500千克,翻耕整平后,作宽150厘米(包埂)的平畦,播种前先浇足底水,杂草多的地最好喷一次灭生型除草剂。
播种:春提早播种可于春节后在大棚保温栽培。秋播于9月中、下旬,播前用温水浸种6-8小时,采用直播。撒播每亩用种量1-1.2千克。因种子细小,宜用细土拌匀后播,播种后用耙将畦面耧一遍,再撒过筛的细土覆盖种子,约1厘米厚,稍压畦面,覆盖地膜,约3-4天出苗后,即可撤去地膜。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出苗后要保持畦面经常湿润,春季提早播种的要注意保温,秋播的于初霜前扣上大棚膜。温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15-18℃,冬季不低于5℃。采收后2-3天可用0.2%尿素水浇,促侧枝萌发。有时有蚜虫为害,以5月份发生较多,要注意防治。
采收:植株高20-25厘米时,留2-3片基叶收割上部嫩梢,并用保鲜膜分装保鲜上市。每茬一般可收割3-4次。猪毛菜
主要价值
药用:猪毛菜的全草入药,有降低血压作用。
食用:猪毛菜的幼苗及嫩茎叶,是中国广大农民采食的一种传统野菜。
药材性状
全草黄白色。叶多破碎,完整叶片丝状圆柱形,长2-5cm,宽0.5-1mm,先端有硬针刺。花序穗状,着生于枝上部,苞片硬,卵形,顶部延伸成刺尖,边缘膜质,背部有白色隆脊;花被片先端向中央折曲,紧贴果实,在中央聚成小圆锥体。种子直径约1.5mm,先端平。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2、中枢抑制作用。
3、护肝作用。
4.、毒性,未见毒性反应。
论述
《河北中药手册》:“降血压。治高血压病,头痛。”
附注
与本品同等入药的另一种无翅猪毛菜Salsolakomaroviilljin与猪毛菜的区别在于:植株较短小,茎、枝有条纹;叶片半圆柱型,互生;苞片线形,长于小苞片,小苞片长卵形,长于花被,果时增厚,紧贴花被;花被片背面中上部有篦齿状突起,外形成杯状;柱头长为花柱的3-4倍。胞果直径2-2.5mm。生于海滨、河滩砂质土地。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
相关视频
全部
96万次播放02:31
猪毛菜在农村遍地都是,清淡养生降血压,看看厨师长做的怎么样
合集
美味食谱
2个视频
2.4万次播放03:33
农村一野菜长相奇特,人称“猪毛菜”用途广,看看到底有啥好?
科普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