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健康网-优质健康、养生、生活百科知识分享平台! 专题 地图
首页 百科

鼢鼠

时间:2023-06-20 09:54 来源:未知 作者:小久 人气:
【导读】:形态特征鼢鼠体型粗壮,体长15~27厘米;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故有...

鼢鼠(学名:MyospalaxfontanieriMilne)是啮齿目仓鼠科鼢鼠亚科的通称,又名地羊,塞隆,体形像普通老鼠,头大而扁,视觉极不发达;背毛银灰色而略带淡赭色;体型粗壮,体长15~27厘米;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有瞎鼠之称;耳壳仅绕耳孔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从灰色、灰褐色到红色。共1属6种,分布于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

鼢鼠资料
  • 中文名:鼢鼠
  • 拉丁学名:Myospalax
  • 别名:地羊塞隆
  • 分布区域: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地
  • 形态特征

    鼢鼠体型粗壮,体长15~27厘米;吻钝,门齿粗大;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特别发达,大于相应的指长,尤以第三趾最长,是挖掘洞道的有力工具;眼小,几乎隐于毛内,视觉差,故有瞎老鼠之称;耳壳仅是围绕耳孔的很小皮褶;尾短,略长于后足,被稀疏毛或裸露;毛色因地区而异,从灰色、灰褐色到红色。共1属6种。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鼢鼠

    鼹鼠

    土拨鼠

    田鼠

    外观

    -

    体长

    15~27厘米

    约10厘米

    体长37~40厘米

    -

    分布区域

    中国中部、北部以及西伯利亚和蒙古国等地

    分布于欧、亚和北美

    分布范围仅限于南亚西北部和中国的高海拔地区,其遍布于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中国的西部、中部和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

    -

    食性

    植食性

    杂食性

    植食性

    -

    鼢鼠科

    鼹形鼠科

    松鼠科

    仓鼠科

    展开表格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鼢鼠

    鼢鼠为地下生活的鼠类。栖息于森林边缘、草原和农田,在中国青海地区还可栖于海拔3900米的高山草甸。昼夜均活动,但白天只限于地下,夜间偶尔到地面寻食。吃植物的根、茎和种子。有贮存食物的习性。不冬眠。挖掘洞道速度惊人,洞穴构造复杂,长而多分支,总长度可达100余米。洞口外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土堆,是由洞道内挖出的松土。平时地面无明显的洞口,如洞道遭到破坏,立即用土堵塞,这是它们防御敌害的一种本能。鼢鼠挖洞活动受气候影响显著。

    生活习性

    鼢鼠生话习性五大特点:一是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二是雌、雄单独生活,但繁殖期时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阳光,视力差,听觉灵敏,喜安静,怕惊吓。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采食。五是抗病力较强,不冬眠。

    生长繁殖

    鼢鼠

    鼢鼠一般3~9月繁殖,年产2胎,每胎产仔1~8个。鼢鼠在野生状态下每年4~6月发情配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产2~3胎,每胎4~6只,多者可达8只以上。一般幼鼠生长2个月性成熟,母鼠发情表现为阴部里有粘液,并发出“吱”的叫声,此时,正是配种的良好时机。地羊妊娠期为30日龄,产仔多在夜间,幼仔在10天内以哺乳为主,以后可饲喂土豆、草根等。20天以后幼仔即能独立生活。

    人工饲养

    方法

    (1)封闭法。用砖砌成长、宽、高1×1×1.2米的池子,池内放土厚度一般以50厘米为宜,以备鼢鼠掘洞。在池内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麦草,以备鼢鼠垫草蓄窝,另一角摆放食物和水器。每池养1对,但千万注意盖口要封严,砖不可有缝,以防鼢鼠逃走。

    (2)笼养法。一笼一鼠,做60*40*30厘米的铁丝笼,笼眼要小,不可超过2过厘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笼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软干草,供鼢鼠休息,笼内放食物和水器。平时用黑布盖严遮光,以保持鼢鼠药理性能不变。

    饲养

    鼢鼠是典型的草食性动物,鼢鼠的饲料以草类为主,约占日粮的50%。鼢鼠喜食蒲公英、大葱、苦荬菜、蒿草、芨芨草、地黄根等根茎叶。在其日粮配料中菜类占20%,如白菜、胡萝卜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麸皮、土豆、红薯等;添加食盐1~2克。

    科学饲喂

    应做到“三定”。1)定时。每日喂3次,从早晨7点开始。2)定量。从不同日龄出发,一般成年鼢鼠每天喂200~250克。(3)定水。供足清水,让鼢鼠自由饮用。饲养时,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发生,一旦发现鼢鼠有感冒、肺炎、肠胃炎及寄生虫病等要及时治疗。鼢鼠

    出栏

    出售种鼢鼠以30日龄为宜,商品鼢鼠以市场为导向,一般成鼠达400~500克时,即可出售。

    亚种分化

    鼢鼠

    鼢鼠地位一直比较混乱。鼢鼠亚科先后被划入鼠科(Alston,1876;Thomas,1896;Ellerman,1940,1941;Musser等,1993)、瞎鼠科(Tullberg,1899;Miller等,1918)和仓鼠科(Simpson,1945;Chaline等,1977;罗泽珣等,2000)。根据头骨的特性,Lawrence(1991)认为鼢鼠类是相对与鼠科种类而独立发展的一个类群,而且与仓鼠科的其他类型也是独立进化的。最近的分子学研究也指出鼢鼠类应划归仓鼠科(Michaux等,2001),或者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的竹鼠和瞎鼠一同划入瞎鼠科(Jansa等,2004;Norris等,2004)。国外多数学者倾向将鼢鼠类放在瞎鼠科,中国多数学者沿用传统的分类,仍然将其划归仓鼠科。

    鼢鼠亚科共1属2亚属

    即:平颅鼢鼠亚属(Myospalax)和凸颅鼢鼠亚属(Eospalax)。平颅鼢鼠亚属分布于中国、蒙古、原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凸颅鼢鼠亚属仅分布于我国。分类学家主要依据G.Allen(1940)、Οгнев(1947)、ELLerman(1951)、Кужнецов(1965)、Corbet(1978)的观点进行分类。但对于属内种与亚种的分类,尚无共同观点。

    G.Allen(1940)将平颅鼢鼠亚属鼢鼠分为2个种,即:M.aspalax和M.m.psiluruls;С.И.Οгнев(1947)将其分为3个种,即:M.aspalax、M.psiluruls和M.myospalax;B.A.Кужнецов(1965)和G.B.Corbet(1978)同意A.П.Кужякина(1965)和于文涛及李荣光的观点,认为平颅鼢鼠亚属鼢鼠只有1种和3个亚种,即:M.m.aspalax、M.m.psiluruls和M.m.myospalax。李华(1995)研究认为本亚属应有2个种,即东北鼢鼠与草原鼢鼠,其鉴别特征是第1上臼齿内侧有1或2个深内凹角,不存在过渡类型。阿尔泰鼢鼠(M.m.myospalax)幼体第1上臼齿内侧的2个内凹角较深,而随着个体的增大逐渐变浅,造成2个内凹角深浅不一。为了避免混淆,可从第3上臼齿与门齿孔两方面鉴别东北鼢鼠与草原鼢鼠。

    中国鼢鼠分类检索表

    凸颅鼢鼠亚属(Eospalax)

    头骨后端在人字嵴(顶—枕嵴)水平不成截切状,枕骨向后斜伸一段再向下方,后头宽明显大于后头高

    平颅鼢鼠亚属(Myospalax)

    头骨后端呈截切状,后头宽略大于后头高

    草原鼢鼠(Myospalaxaspalax)

    M1内侧有1深凹角,M3很小,长约为M1的1/2,形状简化为2叶形,门齿孔1/2~3/4被前颌骨包围,后端距离M1前缘基部较远。枕部无白斑,尾和后足背被有白色短毛

    阿尔泰鼢鼠(Myospalaxmyospalax)

    亚成体M1内侧有2深凹角,老年体内凹角渐浅

    东北鼢鼠(Myospalaxpsilurus)

    M1内侧有2深凹角

    斯氏鼢鼠(Myospalaxsmithii)

    雄成体左右额顶嵴在中缝靠近以致合并成1条矢状嵴;眶上嵴不突起,鼻骨后缘几乎为横直或略呈尖形,门齿孔后半部也为前额骨所包围;尾被以密毛

    展开表格

    物种简介

    鼢鼠亚科动物中凸颅亚属鼢鼠的物种界限一直不清楚。研究测定了甘肃境内鼢鼠类线粒体DNA D-loop和ND4基因序列,获得了23条长度为414~424bp的D-loop和17条长度为425~438bp的ND4基因同源序列,通过其序列分异、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该类群的分类学地位。结果表明:凸颅亚属鼢鼠序列间变异类型丰富,单倍型多样度高,其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于邻接法(NJ)、贝叶斯推论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甘肃鼢鼠、高原鼢鼠、斯氏鼢鼠、秦岭鼢鼠均各自构成单系,并构成2个进化枝,其中甘肃鼢鼠最为原始,单独构成一枝;高原鼢鼠与斯氏鼢鼠为姐妹群,处于较进化的位置,后与秦岭鼢鼠聚在一起构成另一枝,支持4个种均为独立种的观点。

    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是青藏高原的特有鼠种,营地下生活,靠采食植物根茎为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区,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地位,有着地面植食性动物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上升,打破了原有土-草-畜-鼠的动态平衡,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进而形成草原鼠害。在鼠害严重危害区会形成次生裸地(黑土滩、鼠荒地等),严重威胁着草地生态环境安全。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与其栖息地适合度增强密切相关,选择适宜栖息地也是导致高原鼢鼠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破坏栖息地环境来降低高原鼢鼠生境适合度,进而降低其种群密度是取代化学灭鼠的趋势。本研究详细阐述了影响高原鼢鼠对栖息地选择的因素,以及国外对地下鼠生境选择的研究,并对高原鼢鼠生态防治的研究及新型技术在其研究方面的应用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1]

    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群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生活史的一个重要参数,繁殖一直是啮齿动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鼢鼠亚科动物是地下啮齿动物中重要的一类,栖息于草原、农田和森林,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鼢鼠营地下栖息的生活特性,难以观察,导致繁殖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文献报道也相对较少。本文已报道的鼢鼠亚科动物的性比、交配、繁殖强度、胎仔数等,概述了其繁殖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从研究动物种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小结,以期为今后研究鼢鼠危害控制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参考资料

    [1]高原鼢鼠栖息地的选择-中国知网·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21-11-18]

      文章标签:
        鼢鼠
      相关推荐
      •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报刊职能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原测绘学院学报》、《解放军测绘学院学报》)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信...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杂志简介《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由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是专门报道建筑科研成果及其推广运用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

      • WQA

        概念主要活动内容有:1、行业技术支持包括:咨询专家服务;新技术发展报告;产品检测认证。2、参与水工业相关行业标准...

      • 实用妇产科杂志

        办刊历史1985年,《实用妇产科杂志》创刊。1994年,该刊刊期为双月刊。2005年,该刊刊期改为月刊。[1]2014年12月,该刊入选中...

      版权声明:

      1、本文系会员投稿或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看本站的观点和立场;

      2、本站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若侵犯您的版权或隐私,请联系本站管理员删除。

      相关分类

      皖ICP备2023007517号-2